2073
浏览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文件的要求,参照《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教发[2000]41号)、《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根据自治区教育厅有关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安排,按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要求,学院加强办学条件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办学能力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水平。依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36号)文件,在对照评估指标设计的内容进行严格自评的基础上,结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有关信息,本着系统总结学院建设和发展中取得的成绩,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形成本报告。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一、基本概况
内蒙古科技职业学院于1991年建院,2006年4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院纳入国家高等学历教育序列,成为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民办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紧邻呼和浩特市白塔机场,校园使用面积198亩(自有34亩、租赁校区常规使用面积164亩),总建筑面积51143.75平方米。在编教职工145人,专任教师100人,校外兼职、兼课教师4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0人,“双师素质”教师55人,硕士学位教师35人。全日制在校生1820人,其中高职生1452人,中职生368人。设置护理、学前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会计与审计等24个高职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24.2万元;馆藏纸质图书 14.86万册,馆藏电子图书 320GB;教学用计算机683台,网络多媒体教室50;校内实训场所7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42个;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普通话测试站、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培训中心;具备招收留学生及聘用外教资格。自建院以来,先后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民办教育机构10强”和“民办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办学理念
1.办学指导思想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规律,以人为本,推动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学院以“修身、博学、务实、创新”为校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
2.办学定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呼包鄂,面向全区及周边省份。
专业定位:以教育类、护理类专业为主,影视传媒类、汽车制造类、工程类、财务会计类专业为辅,多专业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有从事未来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实现在校生4000人规模,硬件设施完全达到设置要求;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的新校园,力争进入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前列。
第二部分 办学成效
几年来,在自治区教育厅的领导下,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心,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专业布局更趋合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与建设专业
1.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
学院成立了由学院领导、企业专家、各专业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学院各专业的开发设置调研、指导和评议工作。几年来,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分别对呼包鄂地区等近百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考察调研,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前提,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紧跟自治区经济发展步伐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专业调整,逐步增设了护理、学前教育、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8个新专业,同时,将应用电子技术、煤炭开采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生源匮乏或就业困难的专业停止招生。
2.加强重点、特色专业建设
学院制定了《内蒙古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建设五年规划(2015—2020)》,努力建设一批重点、特色专业,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其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初步建成护理、学前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4个院级重点、特色专业,初步形成了以重点、特色专业为龙头,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4个专业群。
重点专业的建设发挥了示范性作用,推动了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以护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在建设中努力做到:培养目标与单位用人标准相一致,教学计划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让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模拟演练、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获得最为直接、有效的职业岗位经验,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岗位到实际岗位的对接。为了建设专业。学院单独建设了医学综合实训基地,建筑面积3400 ,共41个实训室,投入305万元建设。
特色专业的建设使学院的专业建设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品牌,在2010年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被学院确定为特色专业,投入了85万元进行专业建设,建成集编、导、演、摄制、采集、剪辑、发布等功能齐全自治区唯一的影视多媒体实训基地,2014年,在此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继续投入25.8万元进行专业建设,目前已与内蒙古电视台等12家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毕业生供不应求。
二、科学设计、精心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1.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从职业岗位调研切入,根据岗位任职对毕业生人文素质、基础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充实课程教学内容。
(1)根据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技能。在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参照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提高技能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的符合度。
(2)着眼专业课程建设,积极开发特色教材。大力支持各系、部根据专业需要,以最新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规程为依据,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
“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特色教材的编写、开发。近年来共编著实训指导教材12部。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各专业结合职业岗位工作特点,以不同形式强化实践教学。
应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深度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许多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以学生需求、兴趣为导向,以学习者体验为核心,教师通过优化“互联网+教育”能够对学习者的倾向、兴趣、能力、目标等进行分析,是学习过程更为有效。学院设有实习实训中心,组建了校园网,装备了62间多媒体教室,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师中加以普及,举办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组织了观摩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被教师们广泛使用。
根据专业课特点,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依托73个校内实训室,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在模拟病房中、急救实训室、操作室、妇科实训室等实训室中,直接操作实训项目,让学生最实操的掌握课程内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汽车实训车间能够熟练掌握基础和专业的操作技能,在实践中,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汽车实务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技能熟练程度,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探索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坚持以能力考核为主,各专业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采取了如闭卷、开卷、现场操作、作品、大作业、创新创业的项目方案、项目实验、自主创业、毕业设计及答辩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校内考核方法,企业鉴定、实习报告、实习指导教师评价的校外成绩评定,逐步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岗、课、证”相结合、校内外考评相结合的多样化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顶岗实习”和“双证书”制度
(1)根据岗位任职要求构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学院根据培养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的定位,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各专业的岗位工作技能要求,结合学院自身条件,实践教学课程已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
(2)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学院根据岗位职业要求,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逐步融合到课程学习中,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也为职业技能鉴定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生的双证通过率为92.66%。
(3)认真落实顶岗实习。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职院校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的要求,我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院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的前两年基本完成该专业的理论教学和相应实践教学,第三学年即赴校外实习单位顶岗实习。为了切实做好一年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制定了《内蒙古科技职业学院顶岗实习实施细则》,形成了顶岗实习的四层框架体系。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管理不断线,及时收集用人单位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建议和要求。并通过顶岗实习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实现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近三年毕业生顶岗实习率为100%,顶岗实习就业率90%。
(4)抓好实践教学关键环节,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学院把实验、实训、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纳入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当中,学院各专业实践类教学课时平均占总学时数的62.18%。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实习环节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内蒙古科技职业学院实训室管理规章制度》等管理文件,强化实习期间辅导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双负责制”、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双导师制
”,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管理不断线,及时解决学生实习期间的各种问题。
(5)努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学院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已建成校内实训室7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4个。几年来学院用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资金达到 余万元。
3.人才强校,师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1)稳定教师队伍,形成教学团队。学院制定了《内蒙古科技职业学院外聘教师聘任实施办法》,规定了签约年限、指标、奖惩、双方职责等,对签约超过一年的教师,认定为专任教师,实行优先聘用,优劳优酬,使得专任教师队伍能够稳定规模,围绕专业建设逐步形成较强的教学团队。
(2)强化政策激励,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建立教师奖励制度,严格考核教师的教学行为,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两年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总体满意率平均在90分以上。2013年以来,我院教师发表的论文共72篇,其中获奖6篇;编写实习实训教材7部;马燕等5位教师获得全区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2)校企合作,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打造一支富有职业特点的“双师素质”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近年来,共派出15名专任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聘请了54名企事业一线的专家、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目前,学院兼职教师与担任B、C类课程的专任教师比例已达到52.94%,实现了教师队伍结构由单一型向专兼结合型的转变。
(3)提升师德、凸显师风,着力打造名师队伍。学院把师德建设放在第一位,教师是“人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原则贯彻始终。制订了《内蒙古科技职业学院师资建设五年规划(2015—2020)》,已经培养了4名专业带头人,3名院级教学名师,通过开展岗位技能大练兵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打造了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教师队伍。
4.规范教学管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先后出台并实施了56项教学管理制度,使得各项教学工作规范有序,运行平稳。建立了由学院教务处、各部系、学生信息员为主体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督导、反馈、示范、讲座等方式,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以育人为本,促学生成人成才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邀请了德育工作者为学生作精彩的德育讲座,把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经常化。
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两课”教学过程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采取“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演讲、活动课、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各专业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代礼仪等通识类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加强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员。学院开办了业余党校,每期都由院党总支成员为学员讲课。党校有规范的教学计划,每期培训班结业时都要进行严格的考试。到目前为止,共有1894名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176名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学生管理“严中有爱”,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爱在先,严格管理”是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最大特点。学院通过“院长信箱”、举行学生座谈会等形式,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学生来信和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建立了校园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同时,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网上专栏,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咨询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奖助学金政策,重视奖励优秀学生和资助贫困学生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奖励资助体系,确保把党和国家的关怀落实到学生身上。学院开展了贫困大学生的绿色通道,几年来,为贫困大学生减免学费10.8万元;为解决物价临时上涨向学生食堂和经营网点补充经费22.5万元;设立了专项奖学金制度,奖励经费18.5万元;同时,还设立了勤工俭学岗位,为学生发放岗位补助20.4万元,累计72.2万元。
将育人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劳动让学生既受到了劳动锻炼也培养了热爱学院的情感;组织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都为学生适应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3.实行辅导员负责制,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管理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管理实行辅导员负责制。辅导员通过竞争上岗,其工作业绩与晋职晋级挂钩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学院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召开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辅导员始终坚持“8小时工作制,24小时负责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近几年以来,涌现了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教师张金娥被民办高校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教师韩霜等四人被民办高校党委评为“优秀党员”,教师云里登、王亚杰被评为自治区优秀辅导员,学生潘伟文被授予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青年志愿者”;魏鑫,王鑫两名同学获2011年世界华人“金犊”优秀奖(平面设计);马芙蓉等 36人荣获自治区级优秀三好生;段帅等36人荣获自治区级优秀学生干部;白光光等 42人荣获自治区级优秀毕业生;闫帅等3人荣获国家奖学金;李嘉等99人荣获 国家励志奖学金。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工作机制 ,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学院紧紧围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优化就业环境,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这一就业工作主线,通过完善机制、全员动员、落实责任制和实施“一把手”工程等做法,千方百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2013届就业率为 97.72%;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7.43%,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7.12 %,2008年学院被评为自治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院院长张溥被评为先进个人。
1.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 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学院为统领、招生就业处为核心、系部组织的完整的就业工作体系。
2.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小组,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的建设,认真筹划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建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来丰富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课堂。
3.全员参与就业工作
贯彻落实学院制定的《内蒙古科技职业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方案》,教职工积极参与学生就业工作,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奖励对就业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以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
4.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
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来讲授《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课程;邀请行业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来进行就业、创业指导讲座和就业、创业形势报告,对学生进行择业、就业、创业教育,增强求职意识,调整求职心态,提高求职技能。学院每年举行大学生创业大赛,使每一位毕业生都做好了自己的职业规划,结合每年组织的校园就业招聘会,实现了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一站式服务。
5.建设就业基地
坚持校企结合、专业对接行业办学,实现人才供需的“无缝对接”。学院与142多家企业达成协议,34个企业作为顶岗实习基地。通过“走出去”开辟新的就业基地并推荐毕业生,“请进来”举办就业招聘会等措施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第三部分
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学院在回顾近几年的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中,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由于我院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较短,学院发展速度较快,在人才培养的部分环节上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校园面积狭小,办学空间受到制约
学院自有校园面积34亩,其他部分为租用,虽然达到办学条件,但自有校园面积狭小,成为学院发展的瓶颈。
1.原因分析
受房地产市场影响,近年土地价格暴涨,学院周边前期达成购买意向的土地,价格上涨后严重超出学院的承受能力。而呼市远郊的土地,虽然价格合适,但是未列入城市发展规划,无法办理规范的征地及购买手续。在此方面,学院当前也享受不到与公办院校同等的政策待遇。所以,征地扩建或新建校园的计划至今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2.整改措施
由于呼和浩特市周边的开发区如如意、金山、盛乐等有权对引进单位提供征地、购买、建设等一条龙服务。因此,学院争取在2017年底前向市政府及开发区提出征地申请,如获得批准,学院将通过股东投资、信贷等办法筹措资金,开展新校区建设,加大拓展办学空间的力度,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平台保障。
二、 对高职教育理论的理解学习需进一步加深
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理论研究不够、理解不深,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高职教育理念树立的还不够明晰和牢固。
1.原因分析
(1)学习、研究不够。观念转变和更新需要经历一个渐变的过程,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也需要时间的磨合。从主观上讲对高职教育理论、政策的学习、研究还停留在表层上,对许多文件精神实质把握不够。
(2)近年来国家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已从规模扩张期转入质量提高期,随之高职教育理念也在更新。我们学习、研究的步伐落后于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和高职教育理念更新的速度。
2.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深化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加强高职教育理论、政策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文件的学习,切实领会其精神实质,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和内部研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取长补短,学以致用。
(2)勇于实践,加快观念转变和更新的进程。要以重点、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专业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坚持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缩短观念转变和更新的时间和进程。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校内专任教师数量不足,35岁以下占60%,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和对外交流不多;专业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1.原因分析
(1)教职工待遇偏低,导致紧缺人才、优秀人才的引进比较困难。同时,由于工资待遇偏低,给现有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工作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师资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培训和对外交流不够。
(3)我院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均确立了专业教学带头人,但由于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专业教师因学历、职称和水平等原因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专业教学团队的数量不足,整体实力不强,对高职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把握也参差不齐,团队精神有待进一步培育,团队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2.整改措施
(1)积极争取国家对民办院校教师身份认定、职称评聘的政策,加大对教师队伍结构调整和教师职业素质提高工作的力度,按照“专兼结合,提高兼职比例,加强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培养”的建设思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
(2)积极争取对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数额,努力申请与公办院校持平,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建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制度,并逐年加大投入。通过教学培训和对外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到行业、企业一线实践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进一步加强对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提高这部分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和实际教学能力;重视并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四、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需尽快提升
学院初步建立了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系,在实施中还有待继续完善。
1.原因分析
(1)学院建立以来,发展进度较快,新的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原有的教学管理机制发生碰撞,受非高职教育观念影响较深,管理人员观念不能及时更新。
(2)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少,岗位业务培训少,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2.整改措施
(1)根据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适当增设教学管理岗位,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
(2)强化管理人才培养,加大考核力度,增强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管理人才。
学院以国家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为契机,学院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把学院建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力争进入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前列,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