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
浏览在我国,硕士、博士这样的高学历人才培养完全归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无缘。这样的分野使本来就缺乏吸引力的职业技术教育劣势更加凸显。
长期以来,我国重普通教育而轻职业技术教育。从初中阶段开始,许多学校为了提高中考升学率,便将成绩落后、不可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差生”强制分流去职业学校;高考录取时,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的学生是所有上线考生中成绩最低的一批,这些勉强上线的学生因为无力上普通高校而倍感自卑,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而广大教师同样具有强烈的自卑感,对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导致我国的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在制造业大军中,真正的主力军是大批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过任何技术教育的农民工,这些在流水线上从事最简单装配工作的劳动者在创造低附加值产品的同时,也日益将中国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加工厂。数十年前,徒承师艺和如火如荼的技术比武,使大批进厂的年青工人从技术精湛的师傅身上习得了十八般武艺。如今,当年那些深得师傅绝学、年过中年的技术专家还在挑大梁,而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却已不再以成为技术工人、技术能手为荣,对这样的岗位敬而远之。我国正在为技术工人断层付出高昂的代价。
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创造业大国迈进。而随着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我国在上个世纪的低成本优势日渐式微,许多外资和港台企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非洲地区。曾经的人口红利将不复存在,我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缓解这一压力既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需要培养众多高层次、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没有一代又一代的高水平技术队伍,即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再好,也难以促成产业升级。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所培养的高学历人才大多以理论为主,对从事实际操作的高学历技术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相反,职业技术学院的最高学历层次是专科,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无法获得学士学位,遑论高层次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而在就业过程中却形成了巨大反差——低学历的职业院校甚至是职业中专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一方面是职业技术人才不断走俏,沿海地区一些企业甚至给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技术人才开出年薪30万元、50万元的巨额工资,另一方面是大批硕士、博士就业无门,学无所用,最后被迫从事与所学专业毫无关联的非技术工作,造成难以挽回的人才浪费。
因此,我国有必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改变时下的教育困境。如果依然在现有教育轨道上修修补补,只能造成越来越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失,并最终掣肘整个国家的发展和创新。具体而言,主要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低层次办学只能更加降低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国家应该出台优惠和倾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层次,并逐步培育出一批高层次的职业技术大学,甚至是研究型大学。目前国家已经在职业院校中遴选出一批国家级名校,但因学校层次低,影响力非常有限。必须打破“箩里选瓜”的常规思维,从现有普通高校中选择一批办学水平较高、有雄厚技术基础的理工科大学,转型为职业技术大学,着力将其打造成职业技术院校的“985工程”大学,甚至是与清华、北大齐名的顶级职业技术大学,以带动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从而吸引大批优秀学生报考。
二是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高水平“教练”。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型合作和公费派遣出国深造等方式,培养一大批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很强操作和实践水平的双师型、复合型“教练”。众所周知,德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职业技术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大批高度敬业的高水平“教练”源源不断地充实进来,从而保持“德国制造”这一品牌长盛不衰。
三是将部分普通高校研究生的招生指标转向职业技术教育。国家应该逐步控制并压缩普通高校现有的研究生招生规模,特别是要大幅度削减地方院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招生数额。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分析,就业难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这类专业。如果在压缩招生的同时,能将这些硕士生、博士生指标的一部分转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将大大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也将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时不我待!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地步。如果职业技术教育依然处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而普通教育继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么在造成人才、资金巨大浪费的同时,技术人才的断层也将不断加深、加大,国家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将逐步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制造”难以走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将变得遥遥无期,只能继续仰赖发达国家地区的来料加工或贴牌生产获得可怜的“嗟来之食”。